Pluto's Realm

初见 kitsch

几天前在一篇文章上, 看到了 刻奇 这个词, 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词, 觉得有点意思。

kitsch: 刻奇 最早是在美学艺术领域的, 人们没有多余的时间, 审美和能力来欣赏感受艺术, 从而更喜欢从自动呈现的东西中获得审美体验。人们用廉价的成本, 获取廉价的感动, 还深为满足。

就像看言情小说就能获得感动, 何必去读莎士比亚;看列宾的画就一目了然的情感与故事, 何必去在毕加索的一堆颜料和线条当中猜测作者意图。

就像我们每次去一些历史景点游玩时, 总有很多商家在叫卖东西, 借助历史上的名人事迹来推销他们的商品, 这不外乎一种商人手段罢了, 很多游客也很乐意购买, 虽然价值远远不及价格, 但仿佛这样, 就不虚此行, 就证明我也看过此山此水, 此情此景了, 就体会到那时人的风流了。

而它真正进入我们的视野则是在 米兰·昆德拉的著作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》中, 书中写到这样的两行眼泪:

第一行眼泪说:孩子在草地上奔跑, 多好啊!第二行眼泪说:和所有的人一样, 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感动, 多好啊!

昆德拉所说的刻奇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, 也成了一种情感, 一种可以分享的情感。第一行眼泪顶多是矫情, 而第二行则可以说事刻奇了。用美丽的语言乔装它, 甚至连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流泪。这其中就包括了大堆的煽情词句文章。

在美学艺术层面, 由于能够用于文学的时间很少, 就想法充分去利用这点时间。偏爱那些容易到手、读得快而且无须研究学问就能理解的书。寻求那些自动呈现、可以轻松欣赏到的美;最重要的是, 它们必须得有新的、出乎意料的东西。这是刻奇艺术, 虽不高雅, 毕竟人畜无害。

而在情绪层面, 就不仅仅这样了。最深刻的莫过于道德情感绑架了, 比如《不转不是XXX》之类, 它令人非常不舒服。参与的成本虽说可能不高, 可参加者又很容易自我感动, 道德制高点一下子就占上了, 参与的人越多, 情感越发的加倍, 如洪水般滔滔不绝, 直到上升到神圣不可侵犯地步, 此时如果有人持反对或者中立, 很容易就被口水淹死。于是有些人便从指缝里偷偷瞄周围的人, 通过周围的普遍行为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常, 以便及时调整。情感一旦组织化, 很容易就演变成一场刻奇。

梁文道所说的 刻奇:无非就是一种情绪的专制。这种专制的重点不在于控制人民的行为, 也不在于控制每个人的思想, 而在于控制他们的情绪。

说到我自己, 在初中的时候, 有个经常在一起玩的同学, 他学习成绩不太好, 又喜欢玩游戏, 家里爸妈又没太多时间陪他, 于是决定让他去当兵。那时有专门的车接他们去基地报道, 我们一行八人去送他, 走之前, 我们一一拥抱, 眼中也泛起泪花。

其实我当时是很尴尬的, 尴尬至极, 我的一个朋友, 要去当兵了, 一去不知道多久才能回来, 而我在和他拥抱送别的时候居然尴尬, 居然有些抗拒, 这听起来很难以置信。但是事实就是这样, 这确实就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。的确, 我们一起打球, 一起玩游戏, 但我在那个时候并不想以拥抱的方式来为他践行, 而临别前的拥抱好像是最正常不过了, 不管是从电视上所看到的, 从课本里所学到的, 无一例外, 于是我好像被绑架了一样, 以最僵硬的表情和肢体和朋友拥抱了。

我们现在依然保持着联系, 每次回家都会在一起吃酒聊天。

我并没有受到直接的’胁迫’, 而我的行为却在无形中被左右了。决定这些行为是否’正确’甚至’合法’的可能是生活教育环境, 可能是上层建筑精神比如老毛后期, 现在的金三胖时期等等。但它偏偏就不是我真实情绪下自然发生的。你不禁会问自己。

这是为什么呢。

一些相关文章(建议一读)